周邊旅游項目介紹
千山風景區
千山,古稱積翠山千山,又名千頂山、千華山、千朵蓮花山。千山是長白山的支脈。整個山脈呈東北、西南走向,經遼陽、海城、蓋州、岫巖,止于金州。南北綿延200多公里,縱貫整個遼東半島。自古以來就有“無峰不奇,無石不峭,無寺不古”之譽。千山為“園林寺廟山岳型風景區”,被譽為“東北明珠”。千山千山位于遼寧省鞍山市東南17公里處,總面積44平方公里,素有“東北名珠”之稱,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。千山,以奇峰、巖松、古廟、梨花組成四大景觀。仙人臺,又名觀音峰,位于南部游覽區諸山脈之巔,大安、中會,香巖諸寺和五龍宮諸廟宇拱衛之中。海拔708.3米,為千山風景區最高峰。峰奇,地險,峰頭似蛇背,長20余米,寬10米,峰頭西端,撅起一巨大石柱,呈四棱形,高7米,直徑約20米,由東稍北傾斜,狀如鵝頭,故俗稱鵝頭峰。西南北三面均為峭壁深淵,唯東一面可行。明朝初年,在峰頂大興土木,將半球峰頂變成一平臺,修建成仙人臺。上面基石上刻有棋盤,周圍安放八仙和南極壽星的石雕坐像,布陳為慶壽,奕棋行圖。鵝頭下峭壁上,有一佛龕,內浮雕一尊半身觀音菩薩像。佛龕之上橫刻仙人臺三個篆字,系清光緒舉人徐景濤所題。鵝頭峰原名華表柱。
本溪水洞
本溪水洞風景名勝區位于中國遼寧省本溪市東郊,距市中心26公里。本溪水洞是目前發現的世界第一長的地下充水溶洞,于1983年對外開放;1994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;1997年被國際旅游洞穴協會接納為亞洲首批會員;2002年3月,被國家旅游局評為AAAA級名勝風景區,并通過了ISO9002質量體系認證。本溪水洞正式對外開放以來,已接待了120個國家和地區的中、外游客800余萬人次,其中包括40個國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腦,被譽為“北國一寶”、“天下奇觀”、“亞洲一流”、“世界罕見”。本溪水洞風景名勝區是以水洞為中心,包括溫泉、廟后山、關門山、湯溝和鐵剎山在內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,是集山、水、洞、泉、湖、林等自然景觀和寺廟、古人類遺址等人文景觀于一體,同大連海濱、千山風光、長白山景聯袂相映形成東北亞風景旅游勝地之一。本溪水洞是數百萬年前形成的大型充水溶洞,位于距本溪市26公里的東部山區太子河畔,東經124度5分,北緯40度18分,洞內分水、旱二洞。本溪水洞洞口座南面北,洞口高16米,寬25米,呈半月形,上端刻有薄一波手書“本溪水洞”四個大字。
遼沈戰役紀念館
遼沈戰役紀念館坐落于錦州市凌河區北京路5段1號,是一座集歷史文化傳播、藝術博覽、風景園林為一體的大型軍事專題紀念館。紀念館始建于1959年。1988年,中央和省、市投資2700萬元進行改擴建,新館由葉劍英元帥題寫館名,由三個園區組成,即南園(風景園區)、中園(紀念園區)、北園(游覽園區)。館區整體呈長方形,占地面積18.8萬平方米,主題建筑面積8600平方米。建筑風格凸顯軍事特色,以中國式牌樓寓意勝利的“凱旋門”?;娟惲泄卜譃樗膫€部分:即戰史館、支前館、英烈館和中國第一座全景畫館。館藏文物1.1萬余件,其中國家級文物23件。2003年,省、市又投資6000萬元對陳列和園區進行改造維修,改造后的新館擴建和延伸了景區面積,中軸線向南延伸了600米,建設了5000余平方米的勝利廣場,設計建造了雕刻5萬多烈士名字的中國最長的烈士名錄墻。依托南低北高的地勢,修建了104級臺階,直達紀念廣場。同時,對原來的四個部分進行了徹底改造,建筑材料全部采用現代化最新材質和工藝,陳列采用燈箱、光導沙盤、雕塑、油畫、投影、景觀復原、多媒體等多種藝術形式,全面展示了遼沈戰役波瀾壯闊的歷史事件,突出了“新中國的曙……